放弃行业老大,我去招生最少的金融硕

2025-03-02 12:42:16

背景介绍:

华东985Top2 经济专业

GPA3.7+

录取结果:CMU MSCF, Columbia CBS MSFE/MSAFA , Chicago Booth MFin等

24Fall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面对这么多学校和文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和满头雾水,到后来逐渐找到灵感和门道,在面试中也越来越自信。而这样快速的成长发生在短短几个月中,如今再回看这个过程,少了漫漫长夜里的紧张和焦虑,多了对自我更深刻的认知和这种认知带来的从容。正如高中时很喜欢在作文里写的那句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我最初只是将申请看作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如今我意识到,申请季是一次向内审视自我的宝贵机会,使我能从每时每刻的忙碌中提炼出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希望探索的方向。从这一层面来看,我很庆幸自己能经历和体验这个申请季。

既然是一篇申请总结,我就从几个维度上写一点经验和思考,希望能帮助到学弟学妹们。

01

提前准备是必杀技

我自己从11月才开始构思文书和简历,但有些项目12月初就ddl了,所以会非常赶!文书虽然看似只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其实不可能一气呵成,需要申请者不断打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打磨的过程非常费时,但会冒出很多新的好创意,如果是急急忙忙赶制一篇文书,可能就不会有这些灵光乍现的时刻了。因此,预留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去写文书,时不时打开读一遍,思考一下有没有更精彩的故事可以讲,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方法。尤其是美硕,每个项目的文书题目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每一所学校都需要根据他们的风格和项目特色对文书进行调整。例如,申请CMU需要更务实的文风和扎实的技能故事,但是申请Yale可能要更理想主义,谈及社会责任等议题。文书写作的过程中,我的mentor老师不仅和我一起brainstorm挑选素材,也在之后每次语音沟通中逐句逐段地给我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仍记得由于mentor老师来自MIT,他将他对MIT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传授给我,使我能在文书中写出一些更具体、更打动人的文字。

除了文书,填写网申页面所消耗的时间和力气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提前开始填写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刻,可以熟能生巧,避免很多小错误。在填写时,我的培训师刘老师总是能第一时间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疑问,其中有很多非常非常细节性的问题,刘老师也总是能给出准确、专业、完整的答案,她丰富的经验和温柔的陪伴,极大地提升了我申请的效率,缓解了申请季的焦虑情绪。由于我确实拖延症严重,刘老师也会经常提醒我即将到来的DDL,帮助我最后成功地没有错过任何DDL。

02

向外寻求帮助很重要

申请不是孤军奋战,亲友的情感陪伴,学长姐的经验传授,领英上的校友联络,以及世毕盟“培训师+mentor”的专业指导都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害怕会麻烦到别人,不要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愚蠢。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当一个人礼貌地向你提问,并向你的帮助表达真诚的感谢时,你会感到高兴还是厌烦呢?所以,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死磕,及时约mentor/培训师/学长学姐前辈们聊一下,他们都很友善而且乐于帮助。即使申请季结束以后,我的培训师也把我介绍给了一些自己曾经的学生,他们和我在同一个项目就读,我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03

海外交换、外资实习等经历是大加分项

强烈推荐陆本同学可以利用学校的平台资源或者自己申请的方式出去交换一学期,一方面是可以多刷一些量化课,另一方面会使招生官更确信你能适应美国的教学,而且国外交换时一个优异的GPA也更能证明你过硬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有外资背景的机构(外资独资或者合资)实习也会对陆本有很大的帮助哦,因为国外的招生官(以及未来美国的HR)毕竟更加熟悉国外的公司,简历上出现这些title会是你求职能力的有力证明。在我手中有几个实习Offer不知道去哪个的时候,我的mentor分析了每个Offer的利与弊,让我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使我最终能做出更加长远和理性的选择。

04

多练口语是准备面试最好的方式

诚然,一段精彩的behavorial素材可以很快吸引面试官,但是如果delivery磕磕巴巴的,也会极大影响面试整体的观感。我认为,练习口语对于陆本同学还挺重要的,因为大家平时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口语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恰恰面试的好坏(尤其是行为面)一大半和你的表达能力有关,所以还是要提前开始有意识地训练!我通过与世毕盟的Native Speaker进行模拟面试培养了自己的“面感”,他们对我的口语表达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05

少想多做,你的上限比你想象的更高

申请季中心态的调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少看别人,多提升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过往学校里学长学姐的申请战绩固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要因为过往没人录去过某一个项目就放弃申请的机会,或者因为过往很多人申请到了就觉得自己一定能申请到。从某种程度上说,大部分学校的录取都有一定的“彩票”性质,最优策略就是广撒网,利用好所有时间去尽可能多地投递不同的项目,分散自己组合的风险。录取与否,取决于你是否fit,你的强项是否正好是对方学校所寻找的,就像拼乐高,两个不契合的积木不能强扭在一起。我很喜欢观察与我一起申请的同学们,我发现努力的人最后都获得了超预期的好结果,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会低估自己的上限,忽视自己独特的优势。

关于软背景、标化、文书、面试其实还有很多注意点,但是每个人的bg都不同,并不一定适用所有读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选择信任你的培训师和mentor,通过与他们的讨论,获取针对性的建议并高效地执行和反馈。

我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变局中,疫情、经济周期、AI、地缘政治,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也时常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无论风浪把我带到哪里,我都将以主人的姿态上岸” 以不变应万变,是我面对生活的哲学,也恰恰是驰骋申请季的上策。

发表评论: